2 0 2 4 嘉 義 市 國 際 三 分 鐘 影 片 大 賽
Chiayi International Three Minutes Video Competition
第一階段初審評審陣容
陳勇瑞
台灣高雄人,現任靜宜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 。童年成長於電影院,1990年出國研習電影製作,1995年回國任教於大學,擔任教職之餘,從事電影創作。2006年紀錄片《黃梅調電影探索-梁兄哥凌波》入圍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眏象單元2008年拍攝內政部營建署《亞熱帶綠建築的挑戰》紀錄片2012年紀錄片《遠方的煙囪》榮獲紀錄片工會第五屆攝區二三事競賽佳作2013年微電影《鏡子》入圍第六屆myfone行動創作獎微電影組決選及榮獲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or Comedy, Romance and Musical優等獎2017年紀錄短片《愛在台灣》榮獲外交部「潮台灣」競賽佳作2017年劇情短片《悲歡離合》榮獲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優等獎及入圍2017美國洛杉磯中美電影節競賽2018年紀錄短片《眠月之山》入圍新北市紀錄片2022年歷時5年完成之紀錄長片《費爾的旅程》榮獲24項國際影展大獎,並於全台戲院上映
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現象學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的相關議題。著有《身體部署》(心靈工坊),譯有《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等書。2013年起展開展覽策畫工作,參與包括「TAKAO.台客.南方HUE:李俊賢」研究展(高雄市立美術館,2021)、「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總爺藝文中心,2022)等展覽。2018年「近未來的交陪」獲第16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李佳懷
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
臺中霧峰人,現職中國科技大學影視設計系副教授、淡江大學中文系博士班進修中。
近年重要的作品是紀錄片《廢墟的力度》三部曲、《繪有希望的》等,榮獲多項國際影展肯定。專長於影視田野調查、影視創作等導演實務,曾參與李安導演《少年Pi的奇幻漂流》視覺特效部動物造型特效組。洪馬克(Mark Ang,本名洪敦謙)
影像創作者、策展人、教育工作者、台語指導、TEDx講者,1981年出生於台北金山,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英日語雙主修文學學士畢業,現定居於台中。福爾摩沙國際電影節創辦人、水里影展策展人、第58屆亞太影展執行長、嘉義縣創新創意影展競賽策展顧問、元智大學第5屆傑出校友。非科班出身故其創作不受拘束,跨界參與經驗多元,並同時精通編劇、導演、攝影、剪輯,創作上充滿彈性,跳脫傳統影像限制。
製作過多部知名品牌廣告與微電影,其劇情短片《替生》曾於全球獲得超過58項國際影展紀錄。曾參與電影長片《愛 LOVE》(特效分鏡繪圖師)、《志氣》(前後助理導演)、《天涯知己》(動作場面分鏡繪圖師)以及《等待》(台語指導)。近年來開始關注生態與地方創生議題,創作重心轉至紀錄片、品牌設計、展覽策劃以及其他創作媒材領域,長年擔任嘉義縣創新創意影展競賽評審長與策展顧問,曾策劃2022年「深波光譜」電影特藏展、2023年「跨越中圖台語電影展」、2024富興工廠「島嶼露天大戲院鐵道影展」、2024年「水里影展」等,近年較長的作品為2021年紀錄片《深波映像》、2024年《第一章|哈利》、《第二章|小雯》以及正在製作中的《劉維崇傳記紀錄片》。陳志漢
紀錄片作品的題材大多與死亡相關,事實上是熱愛生命的導演。陸續創作『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一念』、『回眸』、『文林銀行』等院線紀錄片,並入圍國內外各大影展。希望提出自己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引起觀眾的對話及討論,讓觀眾能在過程中找出屬於自己與社會的共存方式。
胡鐘尹
藝術評論人,東海大學美術系西畫創作組畢,曾三度獲鴻梅文化基金會藝評得獎人、絕對放送藝評佳作獎。以創作、理論研究、實務工作整合藝術認識與覺知的進行式,近年主要以獨立研究與藝評撰稿為發展,文章散見於非池中藝術網、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 E 讀誌、Art Plus、聯合文學雜誌、印刻文學雜誌,以及畫廊與藝術家邀稿。藝術評論主要關注當代藝術展演及繪畫研究,探討藝術家面對可感的「質料物性」(material) 延伸心理、物性、實踐之間的精神交換作用,呈顯之動態創作本體,並從視覺語彙與空間氛圍,深入個體性、創作者心理與精神狀態之分析。
© 2024 Chiayi International Three Minutes Video Competition